利维坦按:试想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如果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他/她没有接受到来自父母双亲的任何言传身教(没有获取后天的习得信息),而这个空间内与婴儿共处的有一条无毒的蛇,婴儿是否会对其产生恐惧感呢?
当然当然,这个假设本身很邪恶,容易让人联想到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沃森(John Watson)拿9个月大的孩子做的经典条件反射实验。不过,对于动物来说什么是天性/本能,什么是后天习得,倒是一个颇为有趣的话题。比如,我们通常认为,猫吃老鼠是一种动物本能——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图源:Content in a Cottage
老猫Target四仰八叉地躺在沙发里,四个爪子齐齐向上,时而舒服地在圆滚滚的肚子上蜷曲起来。那边厢,小猫Swooner正端坐在地板上,目不转睛地盯着天花板上摇着尾巴的小壁虎。
Swooner觉得这只壁虎一定是在嘲笑自己,因此变得怒不可遏。同时,这位捕食者也因为感到挫败而颤栗着身体。Target本来一直无所事事,小猫发出受挫的猫叫之后,它才如梦方醒。
它睁开双眼,露出绿色的眼眸,并且发现了猎物。我凝神屏息,等待着猫捕猎那紧张的一幕——结果,Target只是打了个哈欠,之后又闭上了眼睛,继续怡然自得。
猫本应是捕食者,是害虫的终结者——也因此,某些喷子可能会怀疑我的老猫Target已经胖到无法捕猎了。这帮人也许会建议我给这只肥猫节个食,减个肥,直到它能“履行自己的职责”为止。
但他们错了,因为科学告诉我们,完全不是这么回事。要想了解天性在动物行为中扮演的角色,我们得先回去一丢丢,了解点背景知识。
Target享受着只需自己打打小盹的日子……它把捉壁虎的活儿留给了小猫Swooner。图源:Ellen White
过去,人们总是习惯性地认为,动物们原始、粗野并且不会思考。他们会说,动物之所以能够活下来,是因为它们在出生前已经预先编好了程序,只需要按照某种特定方式行动就可以了。人们将动物视为完全由天性驱动的生物。
回望人们过去的观点,我们觉得,动物们的行动意图,不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似乎都非常明显是在竭力证明人类是更高级的动物。
尽管这些观点很受大众欢迎,但那些同动物一起工作的人知道,动物们也有感受、也有学识、也有理性。
大约100年前,科学界正在思考一个重要问题:究竟哪种行为才是真正出自本能?后天习得的又是什么东西?
各个领域的研究人员都把时间花在了这个问题之上。不过,如果把讨论范围缩小到猫上,这一领域的第一位现代专家毫无疑问就是,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肄业)的实验心理学家、生理心理学家,郭任远(Zing-Yang Kuo)教授。
郭任远(1898-1970),广东潮阳(现属汕头市潮阳区铜盂镇)人。中国心理学奠基人。图源:维基
乍看起来,要想辨别先天本能和后天习得,似乎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然而,学习是从出生那一刻起就持续进行的。当小猫咪出生的时候,它们会扭动身体、发出短促的叫声、划动自己的爪子,等等。
图源:Tenor
通常来说,那些受到了奖励的行为会越来越多地出现。换句话说就是,小猫们正在学习。从睁开双眼的那一刻起,它们就看到了附近所有同伴的行为方式。它们开始互相模仿,从生存环境中学习的行为也真正开始。
正如你可能已经预计到的那样,要想辨明哪些行为源自天性,哪些源自后天学习,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儿。
图源:Manuale FaiDaTe
当时,郭任远教授决心要把这个问题弄个水落石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他把猫养在了各种环境下,并以此展开了一组大规模实验。这里面有独自成长的小猫,也有以家庭为单位共同成长的群居猫。郭任远想根据对它们行为的观察,搞明白一个问题:“猫捕杀老鼠,是出自天性吗?”
实验耗时整整10年,但最后,郭任远教授证明:只有在母亲的教导下,猫才会成为猎手。如果小猫的妈妈从不捕猎,又或者小猫没有妈妈(但愿不会如此),那么小猫有可能将老鼠视作朋友,有可能无视它们,甚至有可能会离老鼠远远的。
图源:Imgur
郭任远教授在1930年发表于《比较心理学》(Journal Of Comparative Psychology)期刊上的一篇文章中写道:“我们的研究表明,小猫既可以捕杀老鼠,也可以爱老鼠、恨老鼠、怕老鼠,还可以和老鼠一起玩耍:这取决于小猫的‘猫’生经历。”
(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3238-018-0516-9)
其实只要看看我家中的猫咪大家庭,就一清二楚了。当Target还是小猫崽的时候,他的家人就都在一场雨水下水道事故中丧生了。Guido也是在小时候自己流浪到了他的救助者家中。他们俩在生命中的大多数时光里,都是由人类看护员抚养的。因此,他们的捕猎技巧糟糕透顶。
如果有小生物跑过或飞过,Target和Guido会追着跑过去。然而,吸引他们的是物体的运动,他们并不是主动地想要追捕猎物。他们的娱乐方式就是监视邻居的一举一动、晒太阳以及互相嬉戏打闹。
他们偶尔(非常非常少见)也会抓到点东西,但一抓到就会把收获径直拿到我面前。当他们骄傲地喵喵叫的时候,我就会为不幸被他们捉到的猎物掸去猫口水,然后寻一处安全之所将其放生。这几只猫里面,Guido尤其心慈嘴软,如果他是狗的话,估计是条称职的寻回犬。
Swooner的身世是个谜,不过,根据他加入我们这个家庭之前所受的那些伤来看,他肯定不是个能力卓绝的好猎手。不过,他必定是个杀手。当家里的那些壁虎愚蠢到胆敢爬到低处时,我得行动十分迅捷才能把它们救下来。
对我来说,一只怡然自得的猫咪已经足够令我愉悦,我不需要它们去捉老鼠或者干别的什么事。当Target小声地自己喵喵叫时,光是看着他,我就足够开心了。我喜爱的是他这只猫本身而不是别的什么,并且,我也不会鼓励他去捕猎。
猫爱老鼠还是恨老鼠,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自幼的成长环境。图源:Giphy
不过,如果你在寻找一只可以帮你把老鼠赶出家苑、花园的猫,那么我的建议是:千万别买那些黑心饲主卖的小猫。要知道,那些为了钱而生产可爱小猫的作坊,绝不可能给予小猫一个母猫可以传授他捕猎技巧的良好成长环境。
如果你要的是一名猎手,那就应该转而从那些有“家学渊源”的流浪猫家庭中寻找候选人。你给猫咪接种疫苗、驱虫,提供干净的水源和充足的食物,而他则为你捕捉老鼠,提供服务。这就是一笔双赢的买卖。
先天本性和后天习得的行为之间的区别……
浣熊喜好偷东西这属于天性还是后天习得?图源:Rebloggy
过去,人们把很多事情都说成是天性如此,比如男孩富有攻击性而女孩则温柔友善,还有猩猩筑巢、浣熊洗水果等等。然而,如今,所有这些观念都面临着质疑与挑战,并且其中有许多都被彻底证否了,且继而被确定无疑地移入后天习得行为的范畴之中。
为了应对这个挑战,心理学、遗传学以及神经科学等各领域的科学家都在努力尝试找出先天本性与后天习得的行为之间的那条分界线。这是一个相当活跃的研究领域,如果你想见识一下这个领域内丰硕的研究成果,那就搬来小板凳,准备好爆米花,前排就座吧。
很多城市宠物猫自幼吃猫粮长大,缺少野外捕食训练,对于老鼠也很少看到。图源:PicsArt
通常来说,抛开某些内部分歧不谈,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可以把某些条件反射(原始条件反射的简称)看作纯粹的先天本性引起的行为。就哺乳动物而言,无论是小猫还是人类婴儿,寻乳反射和吸吮反射就是典型案例。哺乳动物幼崽一出生就会到处嗅闻,寻找奶头,此后又会自行吸吮乳汁并吞咽。这些行为大概就是内置于哺乳动物基因中的,毕竟这是喂养哺乳动物的唯一途径。
至于更复杂的一些行为究竟是先天本性还是后天习得,就颇有争议了。不过,有个关于海龟的例子是个例外,并且颇为有趣。所有马来人都知道,海龟会把巢筑在海滩上,一旦母海龟产下了卵,她们就会迅速离开海滩回到大海,任由自己的后代自生自灭。
通常,我们不认为小海龟破壳后直奔大海是母海龟教授的知识。图源:Rebloggy
根据种类和产卵地点的不同,小海龟大概需要45到120天才能孵化出来。然而,这些爬行动物幼崽甫一破壳而出,就会直奔海洋。这不像是母海龟教导给他们的知识,因此,人们认为这种奔向水源的行为是天性所致。
有一个介于先天本性和后天习得之间,可以充当分界线的例子,那就是蜜蜂的舞蹈。在20世纪60年代,人们发现,蜜蜂似乎会通过摇摆和转圈这两种舞蹈,引导自己蜂巢中的伙伴前往良好的花粉源、水源和新巢穴所在地。由于刚出生的小蜜蜂在没有受过训练的情况下(至少,我们不知道它们受过相关训练),也能配合着这种舞蹈行动,所以,当时的人们认为这是蜜蜂的一种先天本能性行为。
图源:Make A Gif
然而,如今,这个结论却引发了一些争论。首先,那些生活在密林和花园中、负责搬运食物的欧洲蜜蜂,似乎并没有像生活在雨林中的亚洲蜜蜂那样这么符合这个结论。此外,还有某些说法声称,某些蜜蜂跳舞的频率高于其他蜜蜂,还有一些蜜蜂则可能根本不跳舞。科学家现在正更加细致地研究这种现象。
要想清楚辨别哪些行为是先天本性所致,哪些是后天习得的,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不过,这件事却令人很感兴趣并且也很值得我们继续关注、研究。
图源:Reddit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利维坦):有些喵为何不抓老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