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小伙伴表示自己在高中就对自己有了比较清晰的认知,对于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早已心中有数;但也有一些小伙伴袒露自己即将迈入40不惑之年,却还仍然对于自己是谁、想要怎样的生活感到迷茫。
有时,这种对自我和生活的迷茫,本身就会使人惶恐不安。很多小伙伴都在问:我还是很迷茫。我这样正常吗?
前不久发起了一次关于成年人自我与生活相关困惑的研究。这是一次描述型研究(descriptive research),旨在全面客观的描述成年人在自我和生活相关方面的自我认知程度、困惑的分布等。小伙伴们通过阅读本次研究的结果,就能知道自己“是否正常”了,也可以互相借鉴彼此探索自我和生活的经验。
本次研究共收回有效问卷27680份,以下是我们观察到的一部分数据结果。
在问卷一开始的自评题目中,人们普遍认为自己对于“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自己想过上怎样的生活”是有所认知的(平均分3.49、3.53,满分5分)。
但对于“如何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大家感到更多的迷茫,平均分只有2.96分(4分、5分代表比较清楚和很清楚,3分代表一般/不好说)。
-
学历的影响
学历对于人们对“自我的了解”以及“如何过上想要的生活”的影响较为明显——学历更高的人,自认为对自我的了解程度更高;学历更高的人,也显著地更知道如何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但对于“是否了解什么是自己想要的生活”的自评影响不大。
-
年龄的影响
从年龄的角度看,我们得到一个有趣的结论。18岁以下的人,认为自己对于想要生活的了解程度,比18-25,26-30甚至是31-40岁的人还高。这有可能是因为年轻时,我们对于现实的了解有限、过于简化现实,而随着认知更多考虑也会更复杂起来。这样来看也许人越活越迷茫,是一种常态。
-
地域的影响
无论来自几线城市或者乡村,大家普遍对于如何过上想要的生活,感到迷茫和困惑。这可能是因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桃花源式的地域已经不复存在了。
后台回复“认同”提取心理测试,测测你的自我了解程度如何。
18-30岁,被称为成年初显期(emerging adulthood),曾经这段时期可能在25岁前就结束了,但随着教育年限的拉长、以及人口流动性的上升,越来越多人要到30岁上下才完成这一时期的探索。这个时期中,人们会确定下自己未来生活基本面的样子。
我们首先统计了一下,18-25岁,以及26-30岁的人,他们的生活中正在经历什么。我们可以看到,分手、升学、第一次参加工作,是18-25岁人群中频繁出现的重大转折性事件,在26-30岁的人群中,则还会频繁看到跳槽和城市迁移。
从心理学的角度,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这样一件事:改变是给人带来压力的事,无论是好的/自身向往的改变、还是坏的/自身回避的改变。曾有研究发现结婚给人带来的压力挑战仅次于离婚。
我们不难想象,18-30岁这个人群,由于改变带来的压力和困惑,是一种常态。
成年初显期的人,感到最为困惑的两件事是:自身的价值观,以及婚姻/亲密关系(两项都有接近70%的成年初显期用户选择)。如果你身处这个年龄段,而觉得自己已经对上述某项有了较为清晰的认知,恭喜你,你已经是人群中领先的30%。
同处在“成年初显期”,但不同学历的人,在和职业相关的题目中展现出了非常有趣的两条相互呼应的折现。本科生思考自己职业方向的程度最高,硕士次之,高中生的思考也不少,到了博士学历则职业思考的程度显著下降。
同时,在同为成年初显期的人中,学历越高,也人们更加确定自己想要的职业发展方向。可以认为,思考职业方向,和确定职业方向是密不可分的,投入了更多的思考,从而获得了更多的确定。到了博士阶段,选择研究的方向已定,可选的职业方向也已经很明确了。
相同年龄的人,来自的地域发达程度,也与找到清楚的职业发展方向呈正相关,也就是说来自越大城市的人,越同意自己已经找到了想要的职业方向。
首先我们可以从下图中看到,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对于自身价值观的困惑是在稳步下降的:越活越明白某种程度上是真的,因为我们会越来越理解对自己而言的善恶、美丑、对错。
对于职业角色的困惑,也类似地表现出随着年龄渐弱的状态。18岁以下尤其不困惑是因为这个命题在当时还没有进入很多人的思考范畴内——人不会为想不到的事困惑。
相比而言,婚姻/亲密关系,好像不是一件随着年龄变大就会解决的事。事实上,从40岁以上人群的反馈结果中我们可以发现,到那时,人们对于职业角色、自身价值观都相对不再困惑,婚姻/亲密关系反而成为了最令他们困惑的事。
有意思的是,从全人群的角度来看,虽然有很多人在自身价值取向和职业角色上感到困惑,也有相当比例的人认为:这两个方面是自己相对而言、自我了解程度最高的。而从全人群的角度来看,却仅有10.17%的人认为亲密关系/婚姻是自己相对最有把握的生活方面。
亲密关系是一个明确的疑难点,只有30%的人认为自己已经明确了自己想要的亲密关系(尤其是两人应该如何分工和协作)。
大多数人(67%)对于自己想要怎样的婚姻或者亲密关系,还处在探索之中(KY小姐姐:看来爱还是最难的一件事)。
关于友谊,人们都清楚自己想找什么样的朋友(83%的人都至少是比较清楚),但找到的人却没有那么多,47%-71%的人还在寻找能和自己做朋友的人。
新一代人对于性别分工更具反思性,大多数人认为应该自己思考性别分工问题。我们看到,越年轻的人,越表示自己关注性别分工问题,越不认同仅仅是接纳上一代人的观点。年龄越大的人,越觉得没必要思考性别问题。
(成年人才说“没必要”,小孩子懂得什么事该较真。真好,我还是一个有热情有敏感的年轻人)
人们普遍非常关注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状态,超过83%的人,不同意“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状态间没有差别”。
这是一代不会仅仅为了父母就决定自己职业和朋友选择的人。超过74%的人不认同“父母要我从事的工作,我通常不会有太多顾虑“,超过68%的人不认同“父母比我更懂得要交什么样的朋友”。
可以看出,这一代人已经有了更强的个体主义的意识和精神,追求的是基于个人的对于生活的认同感。也许可以说,这是一代已经认识到“自我认识”很重要,“好的生活”甚至“幸福感”是基于个体差异的基础的(即每个人要找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和状态)。但还没有找到明确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以及如何获得。
所以,这一代人的自我认知难题,可能是方法论的难题,是实践和实现的难题。
最后,我们发现,在那些对自我了解程度高(4和5分)的人中,大家主要通过,书籍阅读、行业前辈交流以及学生时期的课外活动认识自己。
今天的报告,首先希望帮助大家了解“别人都在想什么”。如果你因为迷茫而感到焦虑痛苦,希望今天的文章能够让你知道,“嗨原来大家都一样呢”——有时候逃避不可耻且有用,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今天的文章同时也能成为你停止逃避的起点。
从今天这份报告的结果来看,我们好像可以这样说,人生是一个越活越迷茫、但一切到底还是都会好的过程。在等“一切都会好”的这个过程中,投入更多的思考,则是我们每个人触手可及的努力。
正因为,人生是一个越活越迷茫、但一切到底还是都会好的过程,希望能够陪大家一同前行,体验这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