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看了《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之后私信问我,一个理想主义者,怎么才能在不妥协,坚持原则和感情的情况下,最终不像小四那样走到反社会的怪圈里呢?
我想,这应该是很难的,但同时我也能想象到,这位朋友在现实生活中经历的痛苦,所以,就专门做一期木鱼说来讲一讲这件事情吧。点击观看视频:
注:这期的木鱼说可能会比较抽象,大家不一定有耐性看完,但是我会尽力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注意的是,下面都是主观而个人化的观点,请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酌情参考。
让我们来谈谈,一个不愿意妥协的理想主义者,要如何自救吧。不过首先,我觉得还是需要讲一下什么叫做理想主义,以及为什么理想主义会遇到这样的困境。
虽然很多人都提到理想主义,但其实每个人对它的理解都不一样。有人认为理想主义是一种值得歌颂的世界观,也有人认为,理想主义其实是一种迂腐的思想,可能反而伤害了更多的人。
在这里,我尝试着不对理想主义做情绪上的判断,而是给一个比较客观不带价值判断的定义,下面的所有讨论都是以在这里的定义为前提的。
在这里设定,我们讨论的理想主义,是一种更执着于事物的「对错」而不是「损益」的想法。也就是说,当一件事情来临的时候,考虑这是对的吗?如果是对的,那就去做,如果是不对的,那就不做。这个,我们称之为「理想主义」。
而与此相对的另一种思考方式是,当一件事情来临,考虑这对我或者别人是否有好处。如果有,那就去做,如果没有或是反而有损失,就不去做。相对的,我们把它称为「现实主义」。
理想主义者基于「对错」做选择
现实主义者基于「损益」做选择
需要特别澄清的是,很多时候,「对错」与「损益」并没有矛盾,人可以做一件正确的事情,也同时获得了利益。所以真正值得关注的时刻,是当「损益」与「对错」矛盾的时候,人们会怎么选择。
如果选择「对错」,那么这是一种理想主义的思想,如果选择「损益」,那么这是一种现实主义的思想,以下的谈论都基于前面这个定义,我相信你可能理解了,但如果没有,我们也可以提供一个更加直观的例子。
鉴于理想主义者非常重视原则和「对错」,我想,或许我们还可以把理想主义者称为「正义的伙伴」。
「正义的伙伴」卫宫士郎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思想的部分(使用上文的定义),因为我们每个人在判断事情的时候,都会问自己两个问题:一是,这对吗?二是,这有好处吗?但我们最终选择什么,这两者的考虑却是有一定的权重的。
比如,有时人损失较小的利益,就可以获得较大的「正确」。就好像,路上遇到一个在悬崖边呼救的人,那么使用很小的体力和时间就可以救助他的生命,一般人都会选择救助。
而又有时,损失比较「小」的对错,却可以获得比较巨大的利益。比如《阿甘正传》里面有一段:阿甘并不喜欢一种牌子的乒乓球拍,但是妈妈和他说,如果在广告里面说他喜欢,就可以获得很大一笔赞助费。在这里说一个小谎,其实没有什么特别所谓的(注:这不代表本节目支持这种行为)。
阿甘与妈妈
其实大部分人在大多数的时候,都是在「正确」和「损益」之间权衡的,所以这个世界上几乎没有纯粹的「理想主义者」或者是「现实主义者」。但是,这个世界上也有一些人,他们是即使在极大的「利益」面前,也不愿意损失微小的「正义」。
或许有人会问,这种人真的存在吗?
绝对意义上当然是不存在的,但是某些情况下,在某些人身上,这种特质会临时性地闪现,比如苏格拉底。他宁可被判死刑,也不愿意在第二轮把自己的无罪辩护改成有罪辩护,以求得到一个较轻的刑罚。在被判了死刑之后,他还为了维护心中完美的希腊制度,放弃了逃跑的机会,甘心受死。
注:雅典当时的法律是这样的:
整个审判分为两轮,第一轮判定有罪还是无罪
如果有罪,第二轮就要用民主的方式来投票量刑。
一般来说,人们在被判有罪的前提下,
都会选择在第二轮请求一个较轻的惩罚,
然而苏格拉底不仅不承认自己有罪,
甚至还申辩说自己应该被奉为英雄。
这就直接导致他引起了众怒,最后被判处死刑。
又比如,也有人被敌军俘获后宁死不屈。虽然他如果假投降就会有生存的机会,也有可能成为将来自己阵营的内应,但他仍然选择被杀,这就是比较被人称道的理想主义者例子。
反面例子其实也是有的,比如有的纳粹主义者,他们坚信有的民族是劣等民族,所以在他们手里,「杀戮」成为了正确。
希特勒
这么看来,理想主义者是否是「好」的,其实和他们相信并持守的「原则」的好坏有莫大关系。如果相信的原则本身就是「恶」的,那么理想主义反而成就了巨大的恶,这些我们完全不提倡,所以就不讨论了。
我们讨论的是,如果相信的原则本身是「善」的,那理想主义又得以如何呢?
于是,就要讨论一个信仰「善良的正义」的理想主义者,如何会走到「恨这个世界」的过程。
这个事情的核心问题在于,理想主义的「原则」希望达成「正义」,但「世界」却是充满随机性的。
混沌数学模型
不知道有多少朋友看过《混沌:数学探秘》这个纪录片,如果没有看过的话,也可以看一下我们的微剧场。混沌系统的特点是:在小范围内,初始条件的细微差异会极其敏感,也就是在个体案例上是随机的。而在大范围内的整体结构中,却是具有SRB测度的,也就是在统计上是有序的。
我们知道,世界就是一个混沌系统,于是,在一个一个单独的案例里面,世界充满了随机性。也正因为如此,其实理想主义者按照「原则」所作出的「努力」,是无法得到世界「稳定的回报」的。
所以在很多时候,这个世界因为它的随机,并不符合理想主义者想象的「正义」,而这又显然与他们的「期望」相矛盾,于是他们开始对世界失望。而且世界的这种随机属性也不会随着时间而消失,所以理想主义者活的时间越长,与世界的矛盾就越积越多,他/她就越容易失望。
我想,这就是小四杀死小明的理由,同样也是《霸王别姬》中虞姬自刎的理由。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小四与小明
其实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理想主义者,他们因为自己脑中的「对错」与「善恶」,与这个世界渐行渐远,做出了一些极端的事情,有很多作家就是如此。
有人会对这种极端行为抱有复杂的同情,但要知道,这些事情客观上也确实伤害到了自己和身边的人。是的,原本是为了让世界更加「正确」和「善良」而出发的理想主义,到最后却因为理想主义者自己理想与世界的分裂,积累太多「恨」,反而变成了伤害世界的结局,真是有些讽刺。
但其实,对于很多坚定理想主义者来说,这是一种常见的人生轨迹。
文天祥
那么,一般人是如何解决这个矛盾的呢?
大多数人用的办法,是妥协,也就是说,把自己坚持「对错」的权重降下来。比如《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的父亲,他也可以选择这么想:其实世界并没有那么多对错,也有很多对错不是那么非黑即白,比如你觉得买课桌椅是权钱交易,但你也可以看成是人情关系嘛。
小四的父亲
自己所谓的对错,只不过是自己觉得的正确与否(注:这是一个举例,并不代表节目支持此观点),总结出来,也就是这样一句话:你错了?哦,或许你根本没错,也许根本不存在对错。
那么,这是否是唯一的解决办法呢?能不能在坚持自己理想的「善良」与「对错」的同时,又能够化解这些因为自己和世界的不一致,所导致的这种被世界背叛的「恨」和「绝望」呢?
我想应该是有的,那就是接受这样一句话:你错了?是的,你确实错了,这我知道,但我爱你。也就是说,在承认这个世界令人「失望」的同时,继续去爱这个世界。
有人认为,承认这个世界有缺陷,怎么还能去爱呢?人可以爱上不可爱的事物吗?
可以吗?其实是可以的。因为「爱」并不是一种感觉。
爱是一种人可以主动做出来的动作,这里的「爱」是指接纳对方,为对方的好处考虑,自己愿意付出和牺牲,和我们通常语境中说的那个和感觉与物质挂钩的「爱」不一样。这里「爱世界」的意思就是接纳这个让人失望的世界,同时为了世界的好处考虑,自己愿意去付出和牺牲。不管这个世界会不会回报自己,仍然愿意去无条件地去爱这个世界。
如果你有足够多的「不求回报的爱」,比你所坚定持守的「原则」还要更多,那么你看到不公的时候,就可以变得温柔,渐渐变得能够接受世界的不完美。因为你用这种主动的「爱」去遮盖心中的「恨」,从而让理想主义者有建设性的来对待身边的所有人和事。
我不知道看视频的人有没有曾经在婚姻关系中挣扎的人,婚姻关系的最大问题在于两人都做不到理想的样子,两人都让彼此失望。那么,分开吗?报复吗?
这都不是合适的选择,而其实,有另外一个看起来更加艰难的选择,那就是爱上那个让你「失望」的人。
我想,这两件事情是可以类比的,真正的理想主义者常常会对世界失望,因为他们想要「正确」和「善良」,但世界不可能总是「正确」和「善良」的。那么,离开吗?报复吗?显然是不行。
于是,有一个看起来相当艰难,却实际可行的选择,那就是,保持自己的价值观和理想主义,同时爱上这个让人失望的世界。
其实,一旦这样做了以后,因为对世界同时的「失望」和主动的「爱」,让人在接受「世界」的同时,降低了对「世界」的预期,反而更容易让人发现世界里面的「善良」和「美好」。于是,理想主义者,就进入了一个良性的循环中
更加容易坚定自己的目标,去身体力行,为这个世界变得更加「善良」和「美好」做努力,而不是在自己分裂的世界观中日渐崩坏。
这是一条极为艰难的路,不过,如果你是一个不愿意妥协的理想主义者,又愿意主动付出比「原则」更多的「爱」,那你最终仍然是可以同时温柔而有原则地生活的。
好的,时间又快到了,所以如果你决定做一个不妥协的理想主义者,那么先问问自己,你内心是否有足够多的爱,爱到足以「遮盖」你对世界的失望呢?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而坚定的,那你就可以继续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