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自己的生活并不满意,工作、感情、家庭,没有一个如意的。所以我特别害怕看朋友圈,每当看到朋友圈里大家的生活都那么好,就更低落、感觉自己是个loser,也觉得很孤单。过得不好的人,连发朋友圈的资格都是没有的。我想问,我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呢?”

离开学校之后,我们和周围人生活的差异性,好像忽然就变大了。工作几年后,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就拉得更大。每个人都很焦虑,为自己未来的生活焦虑、为孩子未来的生活焦虑。昨天刚看到一条魔幻的新闻,说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被培养成伟人,被一家装神弄鬼的机构总共骗走了超过一个亿的钱。归根结底,他们也只不过是怕输、想赢而已。

我们必须要这样焦虑地生活吗?人生这场竞赛无穷无尽吗?在这样巨大的压力下,我们如何才能过得尽量好一点呢?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下这个问题。

有时候为了赢得竞争,你需要给自己制造更多的战场 | 研究:更丰富的“人生面向”是什么?
有时候为了赢得竞争,你需要给自己制造更多的战场 | 研究:更丰富的“人生面向”是什么?

说到竞争,就不能不提到同伴压力。同伴压力是很多人焦虑的来源。曾经我们的父母辈都过着清贫的生活,但因为人人如此,所以每个人也都能够做到安然若素、自得其乐。

同伴压力指的是:“因为渴望被同伴接纳、认可、肯定,为了避免被排挤,于是选择违背自己的意愿所产生的心理压力。” 这里的同伴不止你所处群体中的成员,例如同学、同事等,也包括与自己年龄、地位、所处环境相仿的人。无论个体对所处群体观感如何,是喜欢还是讨厌,往往都无法避免受到来自同伴的影响。

同伴压力有两类:从众型同伴压力和竞争型同伴压力。

从众型同伴压力指的是:迫使你和你的同伴“保持一致”的同伴压力。比如要认可同样的价值观,要使用差不多价位的奢侈品,乃至要按照“圈子”里的潜规则做事等等,都属于从众型同伴压力。无法过上跟大家差不多的生活、害怕被过去自己所属的圈子抛弃,是第一种焦虑感。

竞争型同伴压力指的是:迫使你在群体中变得出类拔萃的压力。它会促使你争取在和同伴的比较中胜出,如果无法胜出,就有可能被排斥或是轻视等等。比较的对象多种多样,比如比拼收入、婚姻、乃至孩子的学习成绩等等。“比不过别人”,这五个字看似很平常,却是极大的焦虑来源。

同伴压力贯穿人们的一生。如今人们承受的同伴压力正变得越来越强烈。当下的中国社会,孜孜不倦地塑造着“成功年轻人”的典范,就好像只有取得世俗的成功,人才有足够的价值似的。

以前人们只看得到自己身边的人,如今社交网络让我们看到了人群里最杰出的那些人。通过将自己和这些典范进行比较,你会感到巨大的压力,因为你仿佛没有任何可能做得和他们一样好。而人们很容易就忘记了,他们仍有很多你看不见的方面是处在阴影中的——就像月亮一样。

有时候为了赢得竞争,你需要给自己制造更多的战场 | 研究:更丰富的“人生面向”是什么?
有时候为了赢得竞争,你需要给自己制造更多的战场 | 研究:更丰富的“人生面向”是什么?

在竞争压力中,一个最常见的心理偏差是“玫瑰色滤镜”:人们只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已经经历着的问题。而对于自己没有经历的困难缺乏想象力。所以无论是在想象他人的生活,还是想象自己曾经可能拥有的另一种生活时,人们只会想到那些令人愉快的部分,而对他们可能也面临着的、虽然本身是小概率、却有可能发生在人身上的困难和问题过于忽视。

另一个困难是,在群体中,无论是领先竞争、还是落后竞争的人,都会感受到同伴的压力。如果一个人竞争力很弱,Ta可能被群体中的其他人轻视;而处在中间的成员,一方面希望赢得竞争获得领导的位置,另一方面也时刻担心自己落后;领先所有人的人,还要遭受到同伴的嫉妒与敌意。

甚至研究发现,这些在群体中处于领导地位的人,可能承受着更大的同伴压力。(Allenet al., 2005)。因为领导者往往最受瞩目,Ta可能时时刻刻需要绷紧神经、应对他人的“审视”。此外,“处于领导位置”和“被群体拒绝”可能只有一步之遥,如果领导者变得过于优秀、和成员距离太远,反而会被原本的成员排斥。

有时候为了赢得竞争,你需要给自己制造更多的战场 | 研究:更丰富的“人生面向”是什么?
有时候为了赢得竞争,你需要给自己制造更多的战场 | 研究:更丰富的“人生面向”是什么?

当人们听到“压力”这个词时,往往最先想到的是它的负面作用,但实际上,同伴压力也有两面性,它有消极影响,但也能给我们带来好处。

1. 同伴压力的消极面

a. 增加你的“相对剥夺感”,降低你的幸福感

如果你的同伴都很优秀,那么处于这样的群体中,你很容易产生“相对剥夺感”。相对剥夺感指的是,当你的成就比不上周围人时,你所产生的挫败感。举个例子,如果你月收入5万,但你的邻居月收入却有10万。那么即使你的收入并不低,面对邻居时,还是有种“比不上”的沮丧感。

b. 降低你的“自我价值感”

研究发现,同伴压力会降低你的“自我价值感”,怀疑自己是不是不够好。而且,你越是重视某个领域里自己的成就,当你被别人超越时,你就受到的打击就越大(Blanton et al., 2000)。而如果你的价值感来源于很多渠道,那么即使你在某个领域里被人打败,你依然可以从其他途径中获得成就感。但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核心价值来自哪个方面,你就越有可能在各方面的同辈竞争中感到无限压力。

2. 同伴压力也可以有积极影响

首先,同伴压力可以增强我们的自信。如果你觉得自己原本并不擅长某种能力,然而你发现自己的同伴却很擅长,你会对“自己能提升这种能力”感到更自信,因为你的同伴向你展现了“人们能够做得到”的可能性。举个例子,你原本觉得自己不擅长用软件,但如果你发现和自己水平差不多的同伴却用得很好,你会想:“Ta能做到 ,我当然也可以做到。”于是会有更多的信心去学习用软件(Blantonetal., 2000)。

其次,压力能促进我们与同伴之间的良性竞争,如果你能如果你能和一个与你水平相仿的同伴结成小组,彼此较劲,你能比一个人努力时更快地取得进步(McLeod, 2012)。

有时候为了赢得竞争,你需要给自己制造更多的战场 | 研究:更丰富的“人生面向”是什么?
有时候为了赢得竞争,你需要给自己制造更多的战场 | 研究:更丰富的“人生面向”是什么?

1. 将同伴压力当做自我探索和提升的助力

实际上,同伴压力能为我们提供自我提升的机会。首先,同伴压力像是一个“指示器”。世界上有很多人都有你没有的东西,但并不是每一样东西都会带给你一样的压力感。通过你对于什么事的焦虑度更高,你能够知道,哪些东西更接近你的核心价值感?当你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的时候,负面的感受可能反而能告诉你关于自己的一些事。

除了和同伴结成“竞争小组”以外,我们也可以利用“不希望被同伴看低”的心态,来推动自己自我提升。比如,你可以将自己的减肥计划提前告诉同伴。于是,为了向同伴证明自己的意志力很强,你会更努力地进行减肥(McLeod, 2012)。

2.拥有一个更加丰富的“人生面向”(Life Portfolio)

曾经,当我长篇大论地向一位教授倾诉我毕业后在工作竞争中的种种痛苦,教授沉吟一会儿之后,对我说了一句和工作完全无关的话。他和我说,你应该有一种“更为丰富的人生面向”。

我在后来的几年时间里,都常常回想起这句话。所谓的人生面向,其实指的是一个人自我身份感的多元化程度。如果让你回答“你是谁”这个问题,你能够说出多少种答案?

显然,那些有着更为丰富的人生面向的人,会更容易平复自己在竞争中感受到的压力。用大白话来说,这就像是把我们的个人价值“不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逃避并不可耻且有用,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一些需要“暂时逃避”的时刻。当人生的某一种面向出现了巨大危机的时候,我们就转身面向那些仍有优势的自我身份。比如你除了是一个职场人士,你是否在某一个兴趣爱好的领域颇有优势?或者你是否是一个特别好、忠实可令人依赖的朋友?或者你很受异性欢迎?等等。

你所尝试的生活越多样,你把越多的人事拥抱到自我的身份认同中,你的自我价值的大厦就如同有越多的支柱支撑,越不容易一夕间彻底崩塌。

你的身份和价值感寻求,永远都有地方可去,永远不会走入绝路。

3.客观认识自己在这个社会中的位置,学会科学的“定目标”的方法

也有一些人的竞争焦虑感的确是脱离现实的。我曾有一位非常优秀的朋友,她在进入职场后表现出了过高的焦虑水平,令我非常惊讶。在深入交谈之后我才知道,有很多一贯优秀的人,很多时候过高估计了社会中竞争者的平均水平。

到最后,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一门功课,是学会平视自己——既不仰视、也不俯视自己。我们能否平和地看到自己,既不高估也不低估自己的价值,对于自己真正的局限,我们敢于直面和接受,对于自己的优势和能力,我们快乐地拥抱、从不羞于展示。

最终,旗帜鲜明地支持平凡的人生。我们都是平凡人,平凡并不值得焦虑。而人生的乐趣,正存在于努力把平凡的人生变得多面、丰富的过程中。

正文到此结束。

有时候为了赢得竞争,你需要给自己制造更多的战场 | 研究:更丰富的“人生面向”是什么?

尽管社会越来越多地塑造着一些 “成功年轻人”的典范,但实际上,我们不必催促自己向着世俗的成功埋头急进,集中全部注意力去成为“精英”可能也会先耗尽自己。而那些拥有着丰富人生面向的人,会最先地摆脱这种焦虑。因为他们更明白,生活中每一次尝试和探索,其实都充满了奇妙的可能性,也会让我们逐渐摸索到内心的真正需求。

忍不住回味马伯庸曾说过的一句话:“人活在世上,总要做一些很蠢的事。”在别人眼里可能无用的事,在他看来是有趣而精彩的。不受世俗眼中的“有用”限制是马伯庸内心哲学的外显,相比起想要那一个比别人更好的“结果”,不如专注于“过程”本身,开阔自身的眼界,不断让自己尝试更多。这样的生活理念使他始终保持着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这便是生活的礼赠。

总结起来,便是发掘“本我”,拓展“视界”,实现“多维”。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KnowYourse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