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会牺牲“长远利益” 选择“自我放纵”?
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会面临两难选择。比如:总是嚷嚷着要减肥的女孩们,是要满足一时的口腹之欲先痛快吃一顿呢,还是要忍着口水坚持减肥这一长远目标呢?短期欲望和长远目标的两难选择总是难免让人纠结。
由于个人的自我控制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所以在神经生理科学领域中也就出现了对个人自我控制能力的研究。
但迄今为止,对于个人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的研究实验,都是在尽可能最大程度减少被试者压力和不适情况的前提下做出的结果。然而事实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在需要做出重大决策时,却经常承受着沉重的心理压力。无论这压力是大还是小,它都会对一个人的大脑和行为产生直接而持久的影响。可是心理压力在神经生理学意义上,如何影响人们的自我控制能力,以及如何摆脱短期利益对个人的诱惑却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以往的研究表明,心理压力确实会影响一个人的自我控制能力,它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作用于大脑的神经系统。
第一种方式是,所承受的压力破坏了大脑前额叶的功能,使得人们不再专注于自己的长远目标,无法控制自己的非理性行为。第二种方式是,人们在感到有压力的情况下,个人欲望会被放大,人会因为即时的欲望和回报而失去自我控制能力,从而使行为选择发生偏差,导致选择了满足短期欲望的行为而与最终长远目标背道而驰。
结合上述既有研究成果,研究人员列出了三条理论假设:
1.人在有压力的情况下,会失去理性的自我控制能力;
2.所承受的压力会放大人们对短期目标的欲望和感知;
3.通过这两种方式的搅合,压力最终作用于人的决策行为。
如何对这三条假设结论进行验证呢?研究人员将压力控制下的决策行为,和自我理性控制下的决策行为相结合,对“压力更容易诱导人们将注意力集中于即时回报而做出非理性的行为选择”这一预测所基于的神经生理活动机制进行了调查研究。
实验中,研究人员通过分配不同的任务,来考察被试者的自我控制能力。一般而言,食物有营养和味觉两种属性。对于有些食物而言,这两种属性是对立的。比如,美味的薯片不够营养;对不能忍受苦涩滋味的人来说,苦瓜虽然有营养但却不美味。被试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接受压力刺激,对照组则保持不受压力影响。研究人员通过社会评估冷压测试(the Socially Evaluated Cold Pressor Test,SECPT)来评估压力对被试者的行为控制能力。
两组中的被试者均被要求从两种属性不同的食物
(1.好吃不营养,2.营养不好吃) 中选择一种。
(来源于维基百科)
除了不同属性的食物之外,研究人员还附加了一份给被试者的建议,作为整个实验的一部分。该建议主要是为了测试这些外部信息是如何与压力刺激相互作用,从而影响自我的理性控制能力的。在建议中,研究人员告诉被试者哪些食物更有营养。但这些建议可能会误导他们选择其实并不营养的食物。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实现他们的健康管理目标,被试者应该忽略研究人员的建议。
实验结果和研究人员的假设相一致。结果表明,受压力刺激的被试者,会更多地选择具备美味属性的食物。
在神经生理活动方面,他们大脑的杏仁核(Amyg)和腹侧纹状体(str)对美味这一属性的感知度更为敏感。此外,由于压力刺激的作用,上述大脑边缘区域和腹内侧前额叶皮质(vmPFC)(代表被试者最终接受到的刺激值)之间的相互作用也相应增强。相较于压力的自我反馈水平而言,腹内侧前额叶皮质、杏仁核、腹侧纹状体之间联系增强与唾液皮质醇分泌水平有着直接正相关的作用。唾液皮质醇水平的高低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应激反应强弱程度的重要指标。
此外,压力水平的提高与腹内侧前额叶皮质和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LPFC)区域(当一个人开始动用理性进行自我控制自我管理时,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区域被激活。)之间的相互作用变弱有关。然而,在这种情况下,腹内侧前额叶皮质和背外侧前额叶皮层之间相互作用程度的改变和感知压力水平的自我反馈的作用要比和唾液皮质醇分泌强弱的关系更加密切。因此,决策网络系统内部的功能相互作用的改变,和HPA轴的反应以及压力刺激是和心理感知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不同的。
所有这些发现都表明,压力刺激作用能够影响决策神经生理电路发生改变。而决策神经生理电路的电活动效应,主要是支配和控制食欲动机和行为调节。在压力刺激时,大脑的决策神经产生的综合电效应削弱了大脑在刺激出现时的自我控制能力。
所以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人们总是因为暂时的眼前利益,而失去追求更远大长远目标的生理原因。因为压力的刺激总是会放大你的欲望,会蒙蔽你的眼睛,让你失去理性,选择了短暂的立刻满足。
参考文献
Maier S U, Makwana A B, Hare T A. Acute Stress Impairs Self-Control in Goal-Directed Choice by Altering Multiple Functional Connections within the Brain’s Decision Circuits[J]. Neuron, 2015, 87(3): 621-631.
01
【自控力实践报告】
书的一开始便提到一个研究事实:自诩意志坚定的人反而最容易在诱惑前失控,因为他们无法预测自己在何时何地,会由于何种原因失控。
自上学起就被父母老师同学夸定力够强,即使在闹市也能安静做自己的事。久而久之自己也默认了自控力够强这个属性,却在高三因为生了场大病好像完全失去了自控,对学习也没了耐心,靠着暴饮暴食撑过了高三,遗憾地抹去了前两年的努力。因为不知道何时会失控,没能好好思考自己失控时的表现和会为哪些事情失控,留下了很多遗憾。如果高三那会儿能看到《自控力》这本书,也许能早一点意识到自己的失控吧。
书中的意志力实验看起来和心理测试题中的选项没什么两样,开始看觉得自己做的都是正确的判断,实验根本没有实践的意义。拿笔老老实实记录下自己的回答后才发现,多少次,举着“善”的小红旗做着放纵自我的事。
看自控力的时候有在本子上记下每个实验的习惯,最后想贴出几个对我影响非常大的实验的反馈报告。
Part 1″深入剖析:认清两个自我”:
正面临的意志力挑战
明智的自我和冲动的自我:
每天坚持看书 OR 偷懒看电视发呆
每天坚持控制饮食 OR 偷吃零食甚至暴饮暴食
每天坚持冥想五分钟 OR 发呆任时间流逝
每天读半个小时德语 OR 偷懒发呆闲聊
做了一周的关于意志力决定的记录后
感慨以前只是觉得自己爱吃,没发现自己每天都选择暴饮暴食
感慨以前只是觉得自己喜欢看韩剧放松,没发现自己每天都选择看韩剧。
记忆总是这样,淡化恶行,凸显善行,规律的记录才能发现真正的自我。
大部分人做决定的时候就像开了自动挡,根本意识不到自己为什么做决定,也没有考虑这样做的后果。
之前看过一个TED的演讲,标题叫做世界上最丑的女人,说起来也只是单纯的励志鸡汤。结尾她说的这段话却让我印象深刻:究竟是什么定义了我们每个人?从自控以及时间管理角度去回答这个问题,我想答案是时间的分配和选择定义了我们每个人。
Part 2“意志力的上下波动,本周,记录你的自控力,特别注意什么时候你的意志力最强,什么时候你最容易放弃”
跑完步 早起 看完《自控力》时最强
晚起 疲惫 见到自己肥胖身躯时最弱
“今天预报说有雨,就别去跑步了吧”这是最容易的选择,合情合理。当意识到自己跑完步之后身体的愉悦感和自控力最强后,会清楚地知道,放弃跑步是多错误的决定。能增强自己意志力的事情,一秒也不必犹豫。让自控力的选择变成一种惯性就好。
Part 3“本周,记录一件你不曾关注的事,以此锻炼自控力肌肉”
一直对爱买饮料这事儿有自我意识,不仅爱给自己买,碰上朋友也顺带捎上一杯。也挺好奇每周到底有多少钱花在买饮料上,就拿这个做了一周的记录。
周一 旺仔牛奶 5 绿豆冰2 酸奶 3.5
周二 绿豆冰 2
周三 咖啡 6 绿豆冰 2 牛奶 5
周四 酸奶3.5 绿豆冰 2
周五 咖啡 10 柠檬水 5
周六 绿豆冰2 柠檬红茶 5 咖啡 6 牛奶 6
周日 奶茶10
很不好意思地说这一段记录是在我节食减肥的时期里的,第一天觉得自己好像喝地有点多,第二天控制住自己没怎么买,第三天早起太困就开始放纵自己喝咖啡…第四天开始课少混图书馆又是带着一堆水。
想想自己每日跑10K,虽然跑到后来早不为了减肥继续跑了,可这体重一直不变也是够令人心塞的了。看看自己的记录,瘦不下来,都是有原因的。就像考试,“明明我每天都去图书馆了,为什么那些看起来吊儿郎当的同学还比我考得高。”去图书馆和跑步一样,都只是一种形式,管住了自己的输出,却管不住自己的输入。去了图书馆就犯困睡到自然醒再学习,社交圈里嚷嚷着要减肥却偷偷塞各种零食饮料。不是努力没有回报,是你压根儿没意识到自己没努力啊。
Part 4“当你的意志力挑战成功时,你会不会告诉自己你很好,然后允许自己做一些坏事?”
支教辛苦,可以随意吃零食解压。
每天跑了一万米,可以想喝饮料就喝
…
这段是支教完的暑假里记下的,支教期间一斤没瘦,支教回来胡吃海喝胖了十斤。简直没有比这更痛的领悟,光环效应一直笼罩着,“支教期间那么多想吃的没能吃上,回来当然要大吃特吃”何止只是做了有意义的好事是这样?上周去日本,觉得买的化妆品和包相比国内便宜了很多钱一开心又奖励自己继续买买买…可真的每件都需要吗?
自控不是道德标准,把真正的道德困境和普通的困难区分开,才能不在自控后紧接着失控。
Part 5“区分支持目标的行动和目标本身”
目标
拥有好身材 说好德语
行动
每天坚持锻炼,适当克制饮食 每天三小时的德语学习
把这两样列出来以后,真的特别羞愧自己在定目标的时候写的是行动的两项。区分开行动和目标的重要性真的不能再强调更多了…你想要的是好身材,而不是瘦了。仅仅是瘦了便会带来一种实现目标的满足感,可是少女,瘦了五斤你也还是个胖子。瘦了和变成瘦子,区别大着呢。
大家都爱拿好的开始就成功一半了来自我安慰
可事实却是,一件事完成50%都不叫成功。
Part 6“想象未来的自己”
当你屈服于诱惑和拖延的时候,你会出售哪些未来的奖励?
这个问题如果仅是看着大可以用变成更坏的自己这一笼统答案来回答。这类回答却可以体现出你没有将未来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联系在一起,你眼中未来的自己,就好像是别人家的孩子。
仔细想想,是真可怕啊!
即时回报不过是多睡了一会儿 满足了味蕾 多看了会儿电视
长此以往却会变丑变胖专业知识丢失!
想到这些可怕的后果,相比鸡汤文里所谓被梦想叫醒,我觉得这种被噩梦惊醒的方式更适合我。
虽然每天看很多科普文,因为专业原因看很多文献,对于问题的思考真的太浅太浅,想要深刻地将现在的自己和未来的自己联系在一起,一定要能多细致就多细致。
Part 7”深入剖析,可别人都这么做!“
习惯的社会传染性也是很常见的一个问题,特别是在大学,基本上属于一个寝室一个风格。如何避免受到他人的影响呢?
书里提到的方法简直不能更赞:找到一群人,他们正在做你渴望做到的事情,置身于和你共享承诺与目标的人们中,会让你觉得自己的目标才是社会规范。
刚开始决定每天跑步的时候室友同学都当我是玩玩儿而已,嘲笑着我说你从刚上大学就嚷嚷着要减肥,都一年了也没见你瘦。刚跑了一周脚踝受伤在校园里瘸着走了快一个月,大家都说你就是作啊。脚好后继续开始跑,从每天4K到6K跑了100K,等跑到200K每天加到8k的时候,偶然在悦跑圈上看到了线上马拉松。不想说自己多无知,以前一直以为马拉松只有运动员可以参加,连多远都不知道。发现想要成为高级跑者起码得跑过半马,那半马有多远呢?21.0975K,也还好啊,我现在能跑10K,跑完没什么感觉,或许我能试试?
开始在知乎上关注马拉松的专题,了解了一段时间就报名了杭马,没中签。又意外得知了武汉有一个小型的马拉松,不用抽签,因为有了杭马时已经办好的体检报告,顺利报上了名。没有任何人的陪伴,一个人赴了约。那天武汉奇冷,没有专业服装穿着件毛衣和一条打底裤一双盗版NB就去了。看到现场那么多专业配备的选手们,才发现原来武汉也有这么多爱好跑步的人,只是我身边没有罢了。按照常规速度跑配速都有五分半,比平时快了一分钟!到了半程发现自己不断超过前面的人的感觉实在太好了!半途遇到了一群穿着战衣似的装备的骑自行车的老爷爷,天呐原来还有这种活法!继续往前已经没几个女生了,我身边的也都是些180+的男生,冲过终点没人为我欢呼,只有给我戴奖牌的姐姐说你要是再快一点就有名次了。早不在乎这些了,为着跑完时看到的不一样的风景沾湿眼眶。我知道,自己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圈子,马拉松,滑雪,蹦极,登山,攀岩我都想尝试。
【最后的最后】
也许我们做不到时时自控把每件事都处理地很好,比成为自控力强的人更重要的事,是接受这个不完美的自己,不后悔不遗憾地蓄满能量继续前行。
以上。
《自控力》在知乎上很多人推荐,但很多自控力不足的人没有办法看完整本书,本文提炼《自控力》的要点,加上了自己的理解,还结合积极心理学知识来讲,希望能带给你更多收获。如果要了解背后的研究和原理,请看原著。
一、准备:
1. 基本知识理论准备:认识自己、发现动力、认识自控力、认识阻力、做锻炼的计划。
2. 基本流程:选出练习、计划、练习、总结、再计划、再练习、再总结。
3. 认识自己: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做的?有什么意义?
4. 认识自控力和阻力:
- 逃避短暂痛苦比享受长期快乐的力量强。
- 人类的天性就是关注眼前利益。
- 失控是常态,要先学会接受失控,接受不完美。
二、直接练习:
1.首先要意识到自己在做决定(锻炼注意力)。
- 记录一天里做过的决定,根据目标分析,什么决定对实现目标有利,哪些关键想法影响了你的选择,记住为什么拒绝诱惑,因果关系是怎样的,记录下来。当你发现了自己最重要的“我想要”的力量,发现了你脆弱时给你力量的东西之后,只要你觉得自己就要在诱惑前放弃了,就想想这个动力。
- 你可以给冲动的自我起个名字,比如把及时行乐的人叫做“饼干怪兽”,把爱抱怨的人叫做“评论家”,把总是不想开工的人叫做“拖延者”。在他们占上风的时候,你就能意识到他们的存在。这还能帮你唤醒那个明智的自己,唤醒意志力。也可以给动力起个名字,“苗条女神”“亿万富翁”“健身达人”等等。
2. 作出小的改变和控制可以锻炼自控力。比如用左手刷牙等。
3. 增强“我不要”力量的锻炼:不随便发誓(或者不说某些口头禅)、坐下的时候不跷脚、用不常用的手进行日常活动,比如吃饭和开门。
4. 计划、面对诱惑、反思的时候要适当悲观化。悲观化三个要点:永远化、普遍化、内在化。
- 比如:不要问自己“我现在想不想打游戏?”(暂时化),而要问自己“我想不想在一年里每天下午都打2小时游戏?”(永远化)。
- 不要跟自己说“我只是今天不太想做,还是玩一下游戏,明天再做吧”(特殊化),而要跟自己说“我昨天已经说了今天做,再不做只会永远拖延下去”(普遍化)
- 不要说“自习室有人说话干扰得你完全没法学习”(外在化),要想想是不是自己需要提高抗干扰能力。(内在化)
5. 增强“我想要”的力量:每天都做一些事(但不是你已经在做的事),用来养成习惯或不再找借口。你可以给母亲打电话、冥想 5 分钟,或是每天在家里找出一件需要扔掉或再利用的东西。
6. 增强自我监控能力:认真记录一件你平常不关注的事,可以是你的支出、饮食,也可以是你花在上网和看电视上的时间。你不需要太先进的工具,铅笔和纸就够了。但如果你需要一些激励的话,看看知乎上的大神们,告诉自己,“量化自我”运动已经把“自我记录”变成了一门科学和一种艺术。
7. 通过各种锻炼自己的注意力
二:间接练习:
1、学会放松:练习瑜伽或松通养心法(气功),练习深呼吸。
2、积极冥想,想象自控成功的画面,越详细越好告诉自己自控已经成为习惯。
3、每天至少5min适合自己强度的身体锻炼。
4、充足睡眠(注重质量,而非时间长度)。
5、学会接纳情绪,接纳失控,不压抑情绪,让他们反馈信息,为目标服务。因为焦虑和罪恶感只会导致更多的失控。
6、学会鼓励别人,为别人提供社会支持。
7、学习自我管理,时间管理。
三:原则:
1.每天意志力最强时处理最重要事情。在处理最重要的自控前,尽量减少其他自控行为/练习。
2.养成习惯关注自己正在做的事情,选择更难的而不是最简单的事。
3.尽量养成多些好习惯。养成习惯后完成同样的事情所需自控力减少,剩余自控力相对增多。
4.减少血糖波动程度。血糖变低的趋势会导致低意志。
5.吃坚果当零食而不是糖果,不要依赖糖分。(原理同上)
6.第一次想要放弃时,坚持下去!因为第一波疲惫感绝对不是自己真正的极限,只要有了足够的动力,就能挺过去。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用光了意志力,我们只是需要积攒使用意志力的动力罢了。知道我们的意志力比想象中多得多,这确实是件令人开心的事。或许我们也可以像运动员一样,挺过意志力消耗殆尽的感觉,冲过意志力挑战的终点。下一次你觉得自己“疲惫”得没法自控的时候,试着挑战一下自己,挺过第一波疲惫感。不过,要注意不要训练过度。如果你不断感到能量枯竭,你就需要考虑一下自己是不是真的筋疲力尽了。
7.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多读书,多学习。
8.找尽量好的社会支持。关系亲密的人的鼓励更有效。
9.告诉自己:我要做的事,就是最重要也是最正确的事。(《自控力》里的“道德许可”)我想成为的那一类人都在做这样的事。(“从众”)
10.把 【想过】 跟 【做了】严格区分开来,只有做了才会发生改变。
11.取得了进步不是松懈的借口,问问自己的目标有多坚定,离实现目标还差多少?
12.给自己对目标有利的奖励,但要避免容易分散精力、容易上瘾的虚假奖励。区分【愉悦】和【满足】。比如说你的目标是减肥,就不要拿会增肥的零食或五花肉当奖励,可以奖励自己吃一顿高蛋白的美食。
13.对未来的自己过于乐观等于出售未来,要用今天的视角去思考未来。(悲观化)今天你拖延了半天才做的事情,明天你也不会变身超人效率爆表,所以计划不要做那么满。
14.做好拒绝诱惑的准备和计划,比如想要拒绝零食前,先吃饱肚子。
15.减少失控人群对自己的影响,减少失控消极事例的接收,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则内自省也。
16.在意志力挑战中获胜的关键,在于学会利用原始本能,而不是反抗这些本能。比如说利用玩纯英文的剧情/推理游戏来学习英语。
诱惑处理流程:诱惑冲动出现——深呼吸——创造(身心上的)距离——承认欲望,不压抑——10min冷静思考、想想一件不好的选择可能付出的最惨的代价,给爱的人带来的伤害,自己感觉如何?一次努力能得到的最大的回报,给爱的人的帮助,会有什么感受?(结果要详细可视化)——等到冲动消失——当你发现了自己最重要的“我想要”的力量,发现了你脆弱时给你力量的东西之后,只要你觉得自己就要在诱惑前放弃了,就想想这个动力。
—- 附上一位留德医生的论文
作者:刘馨怡
【1.31 已更新,神经学原理篇医学向,自控力实践报告篇普通向。】
后四章的“未来折扣说”、“今天和明天一样”、“自控力的传染性”、“承认欲望与直面欲望”这样实用型的理论,简洁地说一说可能更好。
下面想就自己专业所学对书中提及到的神经学原理做进一步说明,初入医学大门,肯定会有很多理解的偏差,如果有错欢迎指正。【最后会附上自控力实验实践报告】
下文将按以下几个版块展开
①自控力是什么?
驾驭“我要做”、“我不要”、“我想要”的三种力量。
【神经学原理】
“脑”
脑可简单分成端脑、间脑、脑干、小脑、脊髓。
端脑可分为左右两个大脑半球。
大脑皮质:覆盖在大脑半球表面的一层灰质
由与嗅觉与内脏活动有关的古皮质、归皮质与新皮质(如前额皮质)共同构成。
这里我们可以知道情绪的控制发展时间并不长,前额皮质还处于未成熟的进化阶段。从图中可以观察到大脑皮质与我们的躯体运动和躯体感觉息息相关。
书中所述前额皮质即大脑皮层的前额叶部,主要控制我们的情绪。
前额皮质通过控制情绪使我们拥有我要做”、“我不要”、“我想要”这三种力量。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第二章说人生来就拥有意志力,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前额皮质。
②自控力是有限的
“自控力的肌肉模式”:
疲惫的双腿拒绝奔跑,是因为血糖降低,没有足够的葡萄糖去完成细胞呼吸。
自控同样需要消耗能量,当能量耗尽时自控力也耗尽。(这解释了为什么人饥饿的时候更愿意接受冒险)
肌肉通过锻炼可加强呼吸深度和气体交换量,使葡萄糖更多用于有氧呼吸,提高机体的运动极限。
(图为高中生物细胞呼吸章节基础图,第一阶段为无氧呼吸部分,三个阶段加起来是有氧呼吸过程。《生物化学》详述了细胞呼吸的过程,这里侧重讲能量,就不赘述了。)
若进入机体的氧气不够,再高的血糖也不过是低效的无氧呼吸。想要提高肌肉的上限,锻炼肌肉是必经之路。
自控力也如肌肉一般,虽然受到能量的限制,却可通过刻意地训练来提高上限。很多时候自控失败不是因为能量不足,只是原始的大脑在帮我们保存能量,疲惫不过是一种预警系统。
③自控力的大敌——奖励系统
“多巴胺”
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神经递质。
有四种传导通路,与情绪控制有关的是中脑腹侧被盖—边缘前脑伏隔核通路。
与奖赏行为与成瘾性有关,参与情绪调控。
受体激动剂:激动α₁受体、β₁受体、多巴胺受体,对β₂受体无作用。
(这里提到的受体激动剂主要是想直观呈现多巴胺给身体带来的系统性反应)
α₁效应:皮肤、粘膜、内脏血管收缩。
β₁效应:心率升高 心肌收缩率升高 心电传导升高
β₂效应:冠状动脉扩张 骨骼肌血管扩张 支气管扩张(与多巴胺带来的心率升高 血管收缩等等紧张性表现相反。)理解多巴胺发挥作用时的身体行为,帮助我们理解多巴胺并不直接带来快乐,只是带来了期待。
“奖励的承诺”
老实说这章是整本书我看的最吃力的一章,作者不断强调“承诺带来快感,却不真正带来快感。”这样的句子(可能也有翻译后意思变化的原因)现在了解多巴胺的药理作用之后,我觉得多巴胺会促使人追求奖励,也同样给人带来快乐。人获得的快乐可以分成即时快乐和长久的快乐。区分对生活有持续性奖励(如每天坚持锻炼和克制饮食)和即时满足感(如减肥时吃甜食)的快乐,是获得自控的方式。
书中这点有个很好的方式:做一件事情之前问自己,我想要每天同一时间都做这件事吗?在瞬间你就能判断这是否是对生活有持续性奖励的快乐。
多巴胺的成瘾性也能帮助自控,当每次暴饮暴食时想到自己对多巴胺的依赖和吸毒的人对毒品的依赖一样时,自觉就能警醒,降低判断失误。
现在想来所谓人类七宗罪,竟全部都是因为失控呢。
④实用提升自控力的方式
这个书的后几章讲了很多,看看每章的总结就好。
情绪低落会使人屈服于诱惑,摆脱罪恶感会让你变得强大。
不再给未来打折,明天的你和今天的你没什么不同。
自控力的社会感染力:将自己融入有共同目标的圈子
承认欲望、直面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