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大火的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里最让人脊背发凉的一个设定是,主角李大芝、也就是网络暴力的受害者,她的哥哥,正是这一悲剧的始作俑者——无差别杀人案的凶手。

“毁掉一个人,毁掉他的童年就够了”,最好的童年是什么样,让最坏的童年告诉你

这个设定的吊诡之处在于,同一对父母所生、在同样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两个孩子(并且父母还挺爱他们的),为什么会成长为完全不一样的两种人?

 

那么,原生家庭理论是否只能是事后诸葛亮的归因,甚至可能是错的?

 

今年6月,我刚刚升级为妈妈。初为人母,每每看到反社会人格犯罪都会忍不住心里打鼓,要怎么做才能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心理健康、富有同情心、善良的人呢

 

“毁掉一个人,毁掉他的童年就够了”,最好的童年是什么样,让最坏的童年告诉你

在《登天之梯》这本书里,我想我找到了一部分答案。同时也窥见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变得更了解自己了。

这本书是儿童心理咨询师布鲁斯·D.佩里的诊疗笔记,书里讲了10个故事,全都是他经手的真实案例。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作者路姐。

 

“毁掉一个人,毁掉他的童年就够了”,最好的童年是什么样,让最坏的童年告诉你

长不大的孩子

在此之前,原生家庭常常被认为会决定一个人安全感、自信心和共情能力、爱他人的能力的形成。

《登天之梯》从生物学、神经科学的角度告诉我们,儿童时期遭遇的创伤,事实上会影响到大脑乃至身体的发育

 

“毁掉一个人,毁掉他的童年就够了”,最好的童年是什么样,让最坏的童年告诉你

4岁女孩劳拉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她只有26磅(约11公斤),而她这个年龄的孩子,平均体重应该是16公斤。

她从8周大时起就因为“发育不良”而接受治疗,在长达4年的时间里,各种测试、特殊饮食、手术、管饲都试过了,但她仍然生长缓慢。

直到遇到佩里和他的团队。

佩里的团队发现,劳拉的妈妈弗吉尼亚才出生时就被父母抛弃,在好几个寄养家庭里辗转长大。

所以她只知道女儿饿了给吃奶,却很少抱她,不会摇晃安抚孩子,不会唱歌给她听,不会做数脚趾头这种看起来傻傻的、对于婴儿来说却很重要的事情

他们开出的处方很简单——让劳拉母女俩和一个大块头的强壮女人妈妈P一起生活了一年。劳拉哭闹时,妈妈P会放下手头上的所有事情,轻轻摇晃她,温柔地拥抱和安抚。

 

 “毁掉一个人,毁掉他的童年就够了”,最好的童年是什么样,让最坏的童年告诉你

 

仅在一个月里,劳拉就增重10磅。原因就在于她感受到了大脑所需的肢体爱抚,这样才能释放出恰当的荷尔蒙刺激生长

                   

“毁掉一个人,毁掉他的童年就够了”,最好的童年是什么样,让最坏的童年告诉你

最冷酷的心

 

另一个故事和《我们与恶的距离》有点像。

16岁的利昂杀害了两名十几岁的女孩,然后又强奸了她们的尸体。他还对俩人的尸体又踢又踩。

当佩里去监狱里见他,问他如果能让一切重新来过,他的做法会不一样吗,他回答:“我不知道,也许应该把那双靴子扔了吧。我就是因为靴印和靴子上的血迹才被抓住的。”

佩里倒吸了一口冷气。谁听了这个故事,都会认为利昂就是那种典型的反社会人格,一个冷血的恶魔。

而奇怪的是,利昂有个亲哥哥弗兰克,和利昂是截然相反的两种人。他是一名水管工,有两个孩子,富于责任感并且受到周围人的尊重

在反复和他们的父母接触、聊天和追问中,佩里找到了事件的源头。

利昂和弗兰克两兄弟的父母在弗兰克4岁时搬了一次家,离开他们出生的社区,去了一百公里外的地方工作。

母亲玛利亚有些神经衰弱。生下弗兰克时,每次老公出去工作,她带孩子,忙不过来就请亲戚帮忙。她有个温暖的大家庭,总有阿姨、婶婶能抽出空来帮她带弗兰克。

而生下利昂后情况就不一样了。身处100公里外的陌生社区,玛利亚孤苦无依,当利昂在婴儿床里哭闹时,她塞给他奶瓶,有时利昂一直哭闹不止,她就选择——带弗兰克去公园散步!

试着想象一下,从利昂4周大开始,每当玛利亚带弗兰克出门散步,利昂就在婴儿床里哇哇大哭。但他很快就发现嚎啕大哭也无济于事,就停止了哭泣。

 

“毁掉一个人,毁掉他的童年就够了”,最好的童年是什么样,让最坏的童年告诉你

他就这么躺在那里,孤孤单单,无人照看,也没人跟他说话,也没人称赞他会翻身了,会爬了

一天中的大多数时候,他听不到别人说话,也看不到新鲜的东西,更得不到任何关注

因为和哥哥成长的环境完全不一样,导致了利昂行为的失控,他会攻击他人,抢东西,经常发火。

 

“毁掉一个人,毁掉他的童年就够了”,最好的童年是什么样,让最坏的童年告诉你

什么是正常的压力反馈机制?

 

为什么劳拉和利昂因为没有得到拥抱和安抚,就导致了这么严重的后果?

佩里认为,这一切都和我们的压力系统有关

我们都知道,大脑的脑干调节心跳、呼吸和血压;间脑和脑边缘系统引导我们的情绪反馈,如害怕、仇恨等;大脑皮层则控制语言、抽象思维和做出决定。

而这些功能的正常发育和运作,都有赖于一个正常的压力反馈机制

佩里治疗过的案例也支撑了这一理论。

他认为,我们能承受的压力是:

 

  • 适量的(比如父母早亡,就是不适量的)

  • 可预期的(比如不知道父母什么时候会发脾气,就是不可预期的)

  • 模式化的(比如利昂,玛利亚有时会关心他,有时又会让他一个人在家待上一整天,就是非模式化的)

 

我们的抗压能力,其实是可以锻炼的,是“应用依赖”的

就好比锻炼肌肉,如果你每周三次(可预期的)、每次做4组(模式化的)80公斤(适量的)深蹲,久而久之,就能练就翘臀。

只有接受模式化的反复刺激,大脑才能健康发展

对于婴儿来说,饿了、困了、恐惧和孤单都是压力,如果得不到有效缓解,压力系统会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

后果其实就是PTSD,要么会暴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具有攻击性,要么会呈现出麻木、疏离、没有情感的状态。

 

“毁掉一个人,毁掉他的童年就够了”,最好的童年是什么样,让最坏的童年告诉你

佩里还列举了一些轻微的表现,比如成年后孤独、互动尴尬和社交笨拙,都有可能是早期缺乏肢体接触和良好互动的结果(看到这里我忍不住对号入座了一番……)。

 

写在最后

 

虽然佩里治愈或者说改善了许多遭受过童年创伤的孩子,但对于成长为杀人犯的利昂,他仍然持部分保留态度。

人类的大脑是最复杂的系统,一个小小的蝴蝶效应,就有可能引发一系列事件,最终造成无法预知的后果

在利昂成长的道路上有无数岔路口,任何一个不同的选择都有可能使利昂变成一个更好的人,任何一个更好的选择都有可能使他进入良性的循环中。

这也就解释了《我们与恶的距离》里,李大芝和哥哥截然不同的两种人生的分道扬镳。

所以原生家庭只是影响我们成长的其中一个因子,如果试图将我们行为和性格中的缺陷完全归因于原生家庭,是危险和不负责任的

《登天之梯》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启发其实是,即使是在儿童时期遭受了创伤,仍然是有可能治愈的。

无论是求助于专业人士,还是有意识地去“锻炼”压力系统,我们都有可能迎来舒展的、开阔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