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遇到不少在工作中频繁跳槽的人(一年两到三次,甚至更多),这不禁让我好奇,如此频繁的跳槽,到底是出于什么的考量呢?我也遇到过那种真的对于工作仅仅是作为工作来做的人——也就是说,工作对他/她而言只是一份挣钱养活自己的差事(诡异的是,他们似乎生活中也没有什么爱好和兴趣)。
针对本文,无疑我是认可“兴趣养成论”的,上大学时候的我,怎么会预料到现如今的我会对脑科学产生兴趣呢?估计你的身边也有很多“停止的人”——似乎到了一定的年龄,便丧失了很多对未知领域的兴趣,而且他们对此往往还有言之凿凿的理由。当然,天生对于某些事物产生兴趣和后天产生兴趣并没有绝对的划分,这需要你对于所谓“热爱/激情”有一个基本认知:热爱一定是基于某种冲动吗?激情就一定是与后天知识积累无关吗?
图源:Pick the Brain
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维克(Carol Dweck)记得她在最近一次的本科生研讨会上问过这样的问题,“你们中有多少人在等着找到你们的兴趣?”
“几乎所有人都举起了手,眼睛里闪烁着梦想的光芒,”她告诉我,他们谈论起这件事来就像是“海啸扫过他们的脸庞”,唰地一下,哇!很燃!
“你们会对自己的激情有着无限的动力吗?”他们认真地点了点头。
“我不想让他们的幻想破灭,”她说,“但是通常情况都不是这样的。”
德维克问她学生的问题是美国社会中的一种共识。自1990年以来,“跟随你的激情”在英语书籍中出现次数增加了9倍。“找到你热爱的事情,你之后的人生就不再需要工作了。”这是另一个学生心理咨询处常用的,不知出处的箴言。
(journals.sagepub.com/doi/abs/10.1177/0146167215596988?journalCode=pspc)
(quoteinvestigator.com/2014/09/02/job-love/)
但是德维克和其他一些人均表示,这一建议并不正确。
图源:Giphy
“这有什么后果?”耶鲁-新加坡国立大学院的助理教授保罗·奥基夫(Paul O’Keefe)问道。“这意味着如果你做了一件感觉起来像是工作的事,那么你就一定不会喜欢它。”他举了一个学生的例子,后者不停地从一个实验室换到另一个实验室,只为找到一个她激情所在的研究方向。“她的想法是,如果我走进一个实验室,却没有感受到强烈的情感,那这就一定不是我的兴趣或是激情所在。”
这就是为什么奥基夫和两个斯坦福大学的合作者德维克和格雷格·沃尔顿(Greg Walton)在他们最近的一项研究中建议人们,是时候改变一下对兴趣的认识了。他们认为激情并不是被“发现”的,而是被培养出来的。
图源:Giphy
在新一期的《心理科学》期刊中,作者在一篇文章中描述了这两种思维方式的差异。一种是“兴趣固定理论”(fixed theory of interests)——这一理论认为一些核心的兴趣是天生的,只需等待后天的发现——另一种是“兴趣养成理论”(growth theory),即认为任何人的兴趣都是可以后天培养的。
(mindsets-and-motivation-lab.commons.yale-nus.edu.sg/wp-content/uploads/sites/39/2018/06/PSCI-15-2069-PubMed.pdf)
为了研究这些不同的思维方式如何影响了我们对不同问题的追求,作者对于大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因为这一群体常常在面临专业和职业选择时被建议:找到你的激情。
首先,研究者对学生进行了一项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将学生分成了两组,“技术组”代表那些对数学或者科学感兴趣的学生,而对艺术或是人文感兴趣的学生则被分在了“社科组”。他们还进行了一项调查,询问学生对待“人的核心兴趣是否会随着时间改变”这一问题的看法。接着,他们阅读了一篇与他们兴趣不匹配的文章,“社科组”的学生拿到了一篇关于未来算法的文章,“技术组”的学生则看的是一篇哲学家德里达(Derrida)的文章。实验结果表明,受试者越认可“兴趣固定理论”,他们对所拿到的与自己之前分组不匹配的文章就越不感兴趣。
然后,作者重复了类似的程序,但首先他们分别让学生阅读了有关两种理论的相关材料。相同的,那些认可“兴趣固定论”的学生们更不容易被与他们兴趣不匹配的文章吸引。
作者认为,这意味着那些认为兴趣是固定的学生们可能会错失一些有趣的讲座或是类似的机会,因为通常,这些新的东西与他们之前已有的兴趣并不吻合。或者他们可能忽略了,其他的领域可以与他们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产生交互。
“如果兴趣/激情在被发现时就是个完全成形的东西,而你的任务是满世界的寻找属于你的激情——当然,这是个疯狂的想法,”沃尔顿告诉我。“但是这并不能反映出我和我的学生在学校所经历的情况。在学校里,你上课、听讲、讨论、思考,这非常有趣。通过投入精力、慢慢培养,你便可对某一领域产生长久的兴趣。”
图源:Tenor
另一个不要轻信兴趣固定理论的原因是,这可能会导致人们很容易就放弃。如果某件事变得困难,那么很容易让人最终得出“仅仅是因为这并非我的激情所在”的结论。这项研究中的一部分实验表明,相信兴趣固定理论的学生们同时也不太认为追寻自己的激情有时是件困难的事情。反而,他们认为激情会产生“不竭的动力”。
这篇论文的作者之一德维克,曾对这两种心态进行过研究,因其均与智力有关。研究发现,相信自己的智力会随着时间有所进步的人们不那么害怕失败,因为他们相信聪慧是可以后天培养的,而非完全取决于遗传。兴趣与能力有关,但又与之不同,这项研究的作者告诉我:你可以对某事很感兴趣但并不很擅长。“我玩吉他已经25年了,但是我并不敢说我的水平在过去的10年里有多大的长进,”奥基夫这样说道。
图源:TED-Ed
德维克告诉我,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找到你的兴趣”是值得赞赏的。“在此之前,人们常说的是‘发现你的智慧’,这太吓人了。这暗示着只有那些真正聪明的人才能成功,”她说。“找到你的兴趣所在听起来更亲民一点。至少每个人都对某件事感兴趣。”但是这项研究表明,即使是发现你“真正的”兴趣这一观点也会让人们产生畏惧,并阻止他们在某个领域内更加深入下去。
研究者同样也让学生们分别了解兴趣固定与兴趣养成两种理论,并试图让他们接受一种新的兴趣:天文学。首先,研究者们让学生看了一段由《卫报》制作的视频,视频内容是向大众介绍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的理论,视频易于理解且非常有趣。然后,作者让学生们阅读了一篇科技含量很高,发表在学术期刊《科学》中关于黑洞的、略有挑战性的文章。看完视频之后,“兴趣养成论”组的学生完全被黑洞迷住了。而“兴趣固定论”组的学生们在读完《科学》中这篇复杂的文章后,他们不再对黑洞有任何兴趣。换句话说,当你被告知你的兴趣是根深蒂固、不会改变的,一旦新的兴趣变得复杂,你就很容易放弃。
这是一项之前就有记录的重复实验,这意味着作者在一开始就公布了他们的对于实验结论的假设以及实验方法。这么做的目的是避免“P值篡改”(p-hacking,编者注:指只要掌握一些数据操作的技巧,就可以让数据虚高,得出一个在统计学上显著且有意义的结果),这是一种臭名昭著的实验数据操作方法,让近些年的许多心理学研究蒙了尘。
斯沃斯莫尔学院(Swarthmore college)的K·安·谢伦宁格(K Ann Renninger)教授并没有参与此项研究,但她曾对兴趣的养成进行过研究并说道:“神经科学研究证实了,兴趣是可以在支持下慢慢培养的。”换句话说,在正确的帮助下,大多数人都可以对任何事产生兴趣。8岁之前,她说,孩子们会尝试任何事情。8岁到12岁之间,他们开始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并且会因为自己在某方面不如他人产生不安感。这时,教育工作者就必须开始找寻新的方法,以让孩子们持续对某些特定的学科感兴趣。
尽管作者并没有在成年人身上进行实验,但是他们告诉我,他们的实验发现同样可以应用于一些年龄更大的人群中。举例而言,一旦在家中有一个真实的、哭着鼻子的小孩儿,人们对成为父母的兴趣就会迅速增加。“你可能并不了解癌症,但如果你的母亲得了癌症,你会迅速的成为一名癌症专家,”奥基夫说道。(编者注:被迫了解和掌握某些未知领域的知识,和主动获取某类知识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奥基夫此处所言的明显是前者,其实和兴趣关联并不大。)
你可以对某事很感兴趣但并不很擅长。图源:PopBuzz
对于成年人的另一项有关于激情的研究表明,那些认为激情是靠寻找的人们往往会从一开始就选择适合他们的工作。他们认为工作所带来的快乐比薪水更重要。与此同时,那些那些相信激情可以后天培养的人们,认为其他的一些目标相比于工作的乐趣更重要,并且他们会“变得越来越适应他们的职业”,这项研究的另一个作者这样写道。“总之,”他们补充道,“那些没有找到最适合自己工作的人常常会振作起来——毕竟从工作中获得激情的方式不止一种。”
(journals.sagepub.com/doi/abs/10.1177/0146167215596988?journalCode=pspc)
如何在年少时对待兴趣培养一种“养成”的态度呢,这是否会成为美国未来心理学实验的一个课题呢?如果你是家长,首先你可以避免一旦兴趣变得困难就放弃(你的孩子会注意到你的这一做法,奥基夫说道)。
除此之外,没有一种清晰的方法来培养对兴趣的“养成”心态了,除了知道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思考方式外,没准新的兴趣也即将到来。
我们只是在努力揭开一些像是“找到你的激情所在”这类想法的神秘面纱,沃尔顿说道。“事情真的是这样的吗?一点点知识就是力量。”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利维坦):“找到你的激情”是个糟糕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