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如果我们把《芈月传》的剧情
作为自己生活、感情、职场、甚至人性的投射,
到底可以从芈月、芈姝身上学到什么?

一、芈姝:是怎么把一手好牌活生生打烂的?

芈姝条件要比芈月优越得多,出身好、人长得漂亮,早早嫁给秦王当了王后,堪称人生赢家,然而剧情陡转,芈姝失宠、丧子、不得善终,而芈月却逆袭成功。

1,攀比嫉妒害人不浅,心态平衡天地宽

芈月与芈姝从最初相互照应,到反目成仇,重要的原因在于芈姝心态失衡,看到以前不如自己的芈月越来越好,渐渐无法接受,特别是芈姝在争宠中慢慢失去了秦王赢驷的宠爱,而芈月反而成了宠妃,尤其是在芈月生下儿子赢稷后,芈姝心胸狭隘了起来,开始处处打压陷害芈月,以致彻底反目。

芈姝最后的战败完全是自己的心理不平衡才成就了芈月,如果芈姝能一直保持心态平衡,那么芈月可能就会按部就班的生活,陪着儿子成年,随着儿子成为一方之地的王侯,所以芈姝的战败是她的咎由自取造成的。

        帮助他人并不困难,困难的是你帮助的人后来居上时你还能心平气和。不可否认,很多人在帮助别人时是带着优越感的,甚至会带有强者扶持弱者的自我感动。芈姝先天条件优越,对待被人嫌弃的芈月时,估计也有着被自己的善良而感动的优越感。当你帮扶的人忽然突飞猛进,攀比自然随之而来,芈姝如果能看淡芈月的得宠,两人联合巩固各自的地位无疑是对双方都有利,但芈姝显然无法心平气和,最终乱了自己的阵脚,害了自己。其实,倒不如反过来去学学后起之秀是如何成为人生赢家的,这反倒来得更实在一些。

2. 一味否定自己要不得,多看到自己的闪光之处

        芈姝养尊处优,身世显赫,一出生就是嫡公主,后来嫁给了一见钟情的秦国大王,理所当然地成了王后,还一帆风顺地生了个儿子,她的儿子还当上了太子。这简直是开了外挂的人生。

只可惜这一副人生好牌没有被芈姝打好。芈姝自带的这么多闪光点,她自己并没有看到,只看到自己的失宠,看到别人比自己得势,并尽力去打压,渐渐从单纯善良无忧无虑的公主变成一个丧心病狂的深宫之人,开始怨气冲天,浑身负能量,得到的越来越少,失去的越来越多,最后连手里的王牌也丢掉了。

曾有著名的艺术家说过,不要急着去改变自己,要努力去发掘自己。意思就是多看到自己的长处并去发展它,而不是一味否定自己去以己之短学他人之长。否则不仅容易心力交瘁,而且往往徒劳无功。

3.每天学习每天进步很重要,生活就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芈月和芈姝上演的人生反转剧,原因还在于两人后天学习的不同上。虽然天生嘴含金钥匙,但若因此一劳永逸,则难免最后坐吃山空,不进则退。

芈月和芈姝的眼界格局不同,一个心怀天下,一个沉溺于后宫琐事,芈月在楚国拜屈原为师,虽被罚守灵,但不疏于学习,到了秦国则博览群书,看策论,到四方馆听各方游士辩论,帮秦王整理书简,出谋划策,而芈姝见秦王时还只停留在关心吃喝拉撒生活琐事,长此以往,两人的差距越来越远,这也难怪后来秦王新鲜劲过了,看着芈姝感觉没有共同语言,敬而远之。

大家都在提倡每天学习,每天进步,不然很容易被淘汰,因为如今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紧张,如果今天没有进步,明天就要加倍付出。所以每时每刻都要向前奔跑,切忌止步不前,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日积月累才能取得不菲成绩。

4.情商与美貌孰更重要,情商跟不上才是最大的危险

两人成长环境的不同,也造成两人情商的巨大差异,芈姝从小就被千拥万护,处处有人替她筹谋,等到自己强势的母亲及身边其他人的庇护纷纷离开,芈姝才开始仓促上阵,不得不独自面对掌握命运的挑战。不过此时芈月却早已驾轻就熟。剧中有两句话,明显展现了两人的差距,芈姝认为“跟着大多数人下注就不会错”,而芈月则认为“不管别人,跟着自己的心下注就是对的”。

情商跟不上美貌,才是最大的危险。情商低确实是个糟糕的现实,越来越多人认同情商不仅是人能否取得成功的主导因素,还决定人是否能与他人、与世界和谐相处。不过情商并不是“会来事”、“圆滑得当便左右逢源”,而是全面认识自己,与自己和解,与外界和解的能力,进而达到和谐,它须是向内的自我求索,而不是争名逐利的速成手段。

5,无计划的生活注定是虚无,方向明确是成功标配

芈月无疑是个方向明确的人。虽被威后百般欺压,但总能清晰地认清自己的处境,默默计划自己逃出楚国皇宫之后的生活。后来经历种种变故,她又将登上权力顶峰作为自己的目标,即便中途有情人做港湾也不停留,方向十分明确。和芈月相比,芈姝的目标性和计划性就差了很多。

        在很多成功学著作和心灵鸡汤文章中,方向明确、制定目标是成功人士的标配之一,这会使人力争上游,许多人说稳定但没方向地工作、生活,像提前五十年拿到死亡通知书。但也没必要把目标写在脸上,它和理想一样,要有,但不必能逢人就去证明。胸怀目标,一步步向目标迈进,最终人们认为你是成功人士。反之,还没怎么奋斗就嘴上天天挂着目标,人们会说你牛皮大王。

二、芈月:如何把一手烂牌,活生生打成赢遍天下无敌手!

芈月,芈殊一对模范好闺蜜,为了对方舍身取义,相互关心爱护,画面如此地其乐融融,为之后的腹黑女养成记各种撕逼做足了铺垫。

         芈月的牌够烂才不会如芈殊一样有持无恐的放任自流,除了什么都要靠自己之外,还要解决一堆历史遗留问题,还要想办法把每一张烂牌物尽其用,创造拿新牌的机会!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不可能能坐以待毙,不然即使有好牌的人乱打也轮不到你受益,而是一手主动出击的培养烂牌成长,一边扭转局势从被动到主动,但这每一步都看似机关算尽的尽如人意,又是如何做到的? 其实很简单的就是 不求回报的去帮助身边的人,和每一个力所能及的你认为正确和喜欢的事,电视剧里这些被帮助过的人,总是能恰到好处的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或者帮助她度过难关,其实这些人都是烂牌之外培养的新牌,就如芈月剧中所说:“我不指望我帮过的人,在我需要的时候能帮我,因为不是每一份耕耘都有收获,可不去耕耘就一定一无所获”  。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积累更多的善因,才能在需要时得到协助,在你起飞时祝你冲入云霄。 — 鲁斌

大家是不是觉得乐于助人是传统美德,只是因为从小背诵才铭记于心。甚至,像芈月这样为了他人奉献地精神现在还会被说成是心机婊。但是,在心理学中,帮助是一种人类的社会行为,早早在成为传统美德前就已经刻画在我们的基因里了。

1.帮助是基因的选择

虽然帮助别人对个人来说不一定是一个有利的行为,有时候帮助别人甚至会对自己有所损伤。但是,对于一个人类群体来说,帮助别人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对整体的人类是有利的。从利己的角度看,帮助别人可能会得到别人的帮助为回报。从利他的角度看,帮助别人有助于延续这个团体的基因。帮助也是能够和别人互动联系的一个重要的行为。当然,自然选择讲的是最本真的人性,在那个还在追求吃饱穿暖的年代,又有谁能想到帮助别人,还会有反被碰瓷的危险呢。

心理学家Harriet Over 和 Malinda Carpenter 对60名18个月的宝宝做了关于利他行为的实验。实验中,18个月的宝宝们会被分成四个不同的组,分别看到一些有娃娃的图片。四组的图片分别是两个并排坐的娃娃,两个背对背的娃娃,一个单独的娃娃,和一些积木。在实验中,实验者故意丢了一些小木块在地上,结果发现,看到两个并排坐娃娃图片的宝宝会更主动地帮助实验者捡起小木块,宝宝的帮助行为是看其他图片的宝宝帮助行为的三倍。实验者认为,这种愿意帮助别人的天性只需要简单的提示就能得到提升,说明帮助别人的基因从婴儿时期就已经与我们形影不离了。

2.帮助是为了共生

帮助别人对人类群体有利。研究中说的人类群体并不是指全人类,而是一个相对的人类群体,比如团体,种族,等等。为了让自己群体的基因能够更好的被保存下来,我们对自己群体的人,或者和自己类似的人,都会更主动地帮助他们。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John Dovidio指出,在危急的时刻,如果受害者越像自己群体的人,旁观者就越容易去帮助他/她。

        心理学家Robert Cialdini在研究中对被试做一个假的脑电波测试,在测试后,告诉被试,他的脑电波和另一被试的非常相似。而另一组的被试被提示要对对方有同情心。结果发现,被告知脑电波相似的那一组被试会对另一被试做出更多的帮助行为。
2004,2005年Van Baaren等人对模仿行为和帮助行为做了研究。结果发现不论是被模仿的人还是模仿别人的人,都更愿意帮助别人。研究中的帮助行为包括,帮实验员捡东西,或者捐款。研究者表示,通过模仿行为,人们会对对方更多的同情心和同理心,也更能够理解对方,从而促进了帮助的行为。这些研究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我们更愿意帮助自己的同类和与自己相像的人。

3.帮助是因为善良?

某集芈月为了芈殊能脱险,假装是芈殊而引开追兵的做法。不管她是不是内心深处抱着让同族基因能保存下去的想法,怎么看都是纯粹的利他主义啊!

         关于人们是不是有着纯粹的利他主义(Altruism),帮助他人是不是完全不求回报在学术界还是一直有着争议的。一派心理学家(Negative-state relief model)认为,我们帮助别人,是因为当我们看到别人遇险的时候,无法忍受自己内心的煎熬才去帮助别人。帮助别人是为了缓解自己的痛苦心理。而另一派心理学家(Empathy-altruismhypothesis)认为,我们帮助别人,不是因为自私,而是因为我们对对方的同情,为了让别人更好。也就是亲社会行为(Prosocialbehavior)。

心理学家Robert Cialdini指出,他们的研究(见上文)虽然表明同情心能促进帮助行为。但是,他认为这并不是纯粹的利他主义,而是自我主义(Egoism)。因为通过帮助别人,能让自己得到好处和心理的释放。

而心理学家Dan Batson则坚持人们有纯粹的利他主义。我们会为了他人去帮助。他的心理学实验中,假装给受害者一个电击,当被试想象受害者受到的痛苦时,他们会主动提出愿意为受害者分担电击。Batson提出,在实验中研究者提示被试可以随时结束实验,但他们还是主动提出愿意为受害者受电击的痛苦。这么看来,就算被电击也要帮助别人,似乎不仅仅是为了让自己好受一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