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一群人聚会有人突然聊起,自己无意中发现了前同事的微博小号,一天到晚念念叨叨奇怪的日常琐事,感觉跟工作中的他根本就是两个人,简直分裂!   我心黯然,因为我也是她口中这种奇葩。微博只有31个陌生的僵尸粉,发状态向来零赞零评,却乱七八糟发得乐此不疲,八年来已经攒了8000多条。   这样的人其实不少,热闹华丽的社交网络背后,藏着成千上万无人光顾的微博,和一个个孤独的话痨。   本文由LinkedIn原创,作者Anthea。     

从与世界对话

到跟自己对话

  今年是微博正式公测的第九年。   九年来,微博经历了最初的飞速发展,成功干掉了饭否、腾讯、网易等竞争对手,成了“中国Twitter之战”的唯一胜利者。  

但却在2013年起出现了使用率下滑50%的情况,之后三年持续走低,2016年才开始回暖。   刚上线风头一时无两时,大V随口的一句话都能引起网民的驻足围观。   拥有1500多万粉丝的姚晨被封为微博女王,到处主持公道,正义关心民生的人设立起来后,每天通过微博给她陈述各种冤情错案的多达四五千人。  

  《南方周末》的一句话很好的概括了那个时候的微博:“关注就是力量,围观改变中国”。   微博的拐点是实名制。寒冬过后,为了自救便开始“用户下沉”了。   KOL从大众明星变成了小圈子的领袖,比起从前的“社区公园”,现在的微博更像是“大型游乐场”,每个人都能在一个个小圈子里找到自己的乐子。   同时,一批批厌倦了微商和复杂社交关系的年轻人渐渐回流微博,开辟私密心情的自留地。   从前热爱向世界发声,现在只想与自己对话。  

因为害怕

所以朋友圈装死微博蹦迪

  这其实不难理解。   人都有想静静的时候,而其背后真正的原因不仅仅是嫌吵,而是害怕。   有啥好怕的?   薛之谦在《演员》里面唱“简单点说话的方式简单点”。而现实生活里,根本不敢这么简单。   你敢对着老板说“我的梦想就是升职加薪早日取代你”吗?你敢对着对象说“矫情个屁,再矫情就分”吗?你敢对着老乡说“我一个月挣多少买没买房关你屁事”吗?不敢!   不仅现实中不敢,朋友圈中现在也不敢了。   上班已经三年半的同事微信里现在一共有1677个好友,大概有1000人都是工作后加的。   除了领导,同事,连面都没见过的工作伙伴,还有父母长辈,爸爸的朋友,多年未见的小学同学和他北京的亲戚……   发个旅游的状态同事会回复“真羡慕,哪像我们还得加班”;发个美图滤镜下的自拍老妈会留言“孩子你那小脸儿咋又瘦了”;   转个吴亦凡的八卦黑料,竟然惹怒了很久不联系的高中同学,“他有多努力你知道吗?怎么连你也黑他!”   慢慢地,发状态前大家变得十分小心,甚至都有了偶像包袱,自拍修图八遍以后排满九张,每两秒刷新一下看看有没有赞。   发一条公司业绩的捷报还要仔细找找一堆赞里有没有领导。太累了。   于是,很多人把朋友圈设为了三天可见,偶尔转转励志鸡汤给无聊虚伪的人生打一剂鸡血。更多的话,跑去没啥粉丝的微博说,一天好几条BB至死也没关系。   一旦现实中的朋友要关注微博,赶紧搪塞说自己没有微博,为了不被搜到甚至还悄悄取消了手机关联。   每天戴着面具生活真的很累,真的需要一个谁都不认识的地方放会儿空,静一静。   而微博,就是那片可以边荡秋千边大声唱歌的小天地,没人点赞也没关系。

  最后一个表达自己权地方,实在不想放弃。  

不想人看到

却又期待有人会通过微博读懂我的一切

  其实很多人都有爱翻自己朋友圈或者微博的习惯。   不是自恋,是享受回忆带来的回味感。过去某一刻的心情,某一个镜头捕捉到的精彩瞬间,背后都有故事。有段话说得好:   那些不为人知的青春爱欲,成长的脆弱,酸楚和甜蜜,其实永远只属于你自己,如同草叶静静生长,然后静静地枯萎。   我常常回忆起自己的过去,那些时光就像是博物馆橱窗里的标本,安静,死寂。   有一个博主我关注了很多年,她是《脱口秀大会》和《吐槽大会》的导演,以前在美国做新闻工作者。多少个无聊空虚的下午,我都是刷着她的日常度过的。

 

 

   全是无关痛痒的私人小事,吐槽、发泄、矫情、骂人、感慨……但正是这些细碎的状态组成了全部的自己。(哦大概也只是一部分吧。)  

有时候,在微博一个人说了一大堆,都只是想让心里特定的那个人看。

 

  “我装作不经意留下通向我喜好的线索,期待有一天有个想要了解我的人去一一发现。”   而也有时候,想让他看的那个人已经看不到了,可自己还是停不下诉说的脚步。   下面这位博主在母亲去世后的六年里,每日发微博跟天堂里的妈妈聊天,已经攒了1653条。   母亲刚去世时,沉浸在悲痛和思念中的她说会在微博上像之前一样给母亲报平安,直到自己离开人世。然后便一直坚持到了今天。     一条条微博,细腻而真实地诠释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深情。
  她曾在微博里说,过去逛街嫌母亲磨叽,教母亲用手机嫌她笨不耐烦,而失去了母亲后,才深知,错过的再也回不来。  

微博是个广场

却也能让人在角落悄悄哭泣

  微博像是个广场,细看里面的人,仿佛一场孤独又喧嚣的众生相。   在那个著名的古城钟楼的微博里,每天准时的铛铛声下面,总有各路网友留言。有人问好,有人许愿,有人只是絮絮叨叨地讲述自己的生活。  

那些留言就像《浮生一日》那部纪录片,在这个世界上同一时间不同的人都在做着不同的事,经历各自的喜怒哀乐生老病死……   每个人的生活被缩小后,放眼整个世界,忽然觉得,自己生活里的那些惊天动地其实都不是事儿。
  其实,并不是所有人都非常善于社交,呼朋唤友把日子成天过得热热闹闹的人毕竟是少数。   那些在微博上分享和互动的人,也是努力在保持自己对社会的开放性,保持自己的非封闭状态,建立一种积极面向外界的关系。   这位大叔,坚持每天发自拍,五年以来,除了让人们记住了他经常上镜的红围巾,也渐渐让人从照片合集中感受到了岁月带来的沧桑。     岁月不但侵蚀了人,也改变了食物。
  这位博主突发奇想买了两块肉,观察放冰箱和不放冰箱一年后会有什么差别。  

他坚持图文记录。

带给大家数不尽的期待和欢乐。以至于一年结束后,还有人问有没有下一季。  

微博就像是我们每个人的日记本,记录了生活,保存了爱好,给时间轴刻下一个又一个痕迹。而我们每个人的记录,又都是在为历史留存细节。   不但记录了花花世界,也保留了底层的泥土和尘埃。   这是一个发讣告的微博,每当有一个人离开人世,就会发一篇追思的内容。当漫长的一生浓缩成几段怀念和悲伤,会觉得我们每个人都渺小得仿佛尘埃一样。  

但就是这一粒粒尘埃,用自己的方式飞舞,表达,碰撞,共鸣,努力在大千世界里活成自己期待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