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邋遢,真鸭真邋遢,
邋遢大王就是他,
美人喜欢他

文 / 瓦克五@游产阶级

童年是一个非常危险的阶段,

因为你不知道荷尔蒙  哪一天就突然萌发了。

198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

拍摄了动画剧集《邋遢大王奇遇记》,

讲述了一个不爱干净的男孩

误闯地下老鼠王国,

在小白鼠的帮助下,

与大黄狗、小花猫一起逃离的故事。

故事的内核极其暗黑,

尤其当耗子在暗影中从四面八方涌来,

直教人头皮发麻,

长大了才知道这叫密集恐惧症。

 

邋遢大王喜欢上了肤白貌美、身材姣好的

女主小白鼠(呵,男人),

只可惜小白鼠没带主角光环,香消玉殒,

上演了一部人鼠情未了的童年虐心大戏。


邋遢大王的装扮

符合当时人们对街头时尚小混混的认知,

海魂衫 + 喇叭裤,

还有在染毛技术不甚普及时期的杀马特发型。

而这一切,只是为了教会我们讲卫生、不邋遢,
就和当年妈妈说不睡觉就会被狼外婆带走一样,

这连吓带唬的中国式教育,真是相当煞费苦心了。

 

 

现在“真人+动画”的模式早已司空见惯,
可是你要知道在《邋遢大王》诞生的年代
“数字剪辑”还未出生,

在那时,这样一个如今只道是寻常的片头

就足以征服所有观众。

同时期的美国早已有了这样的作品,

然而无论是设备上还是技术上

都不允许国内动画人直接向好莱坞取经,

这就相当于在国内,这个创意的实现

没有任何可供参考的先例。

因为困难就轻言放弃,
不符合80年代国民积极昂扬的精神状态。
为了实现真人和动画人物同框,

工作人员绞尽脑汁,

最后终于琢磨出了解决方案:

把屏幕左右对分,分别拍摄,

左边真人小姑娘,右边邋遢大王,

拍完再拼在一起。

真假之间隔着一条隐形的三八线,

可以避免交叉接触。

 

虽然结果可谓理想,

但是工作人员依然没有满足。

他们觉得:如果一直这样楚河汉界,

未免太没有互动感了。
(其实一般观众并不会这样觉得)

因此他们设计了最后一个动作,

是小姑娘要突破中线去拥抱邋遢大王。


原来的方法没有办法实现这一点,
但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一腔热忱的中国动画人。

又一个办法被想了出来:

先拍摄真人,然后在真人胶片的基础上

逐帧逐帧绘制上邋遢大王的动作。

工作人员愣是凭着一身笨劲,完成了整个片头。

考验远未结束,新的问题又冒了出来:

当时没有数码拷贝技术,
摄制组希望每集都留有一样视觉最佳的原始底片,
(如果都拷贝第1集的片头,后面的就成了翻底的)
怎样才能让13集都有一样的片头呢?

又一个笨招:
让小朋友在镜头前表演十三次主题曲,
然后分别再和动画拼接。
所以,如果并列比较,

你会发现每集的片头其实都略有差别。

? @盅俗惩歪憨煽厮


当时国内技术水平和资金远不及国外,
但在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加持下,
作品在时隔三十年之后,依然熠熠生辉。

类似的事情发生在北译版的《非凡的公主希瑞》。

由于当时后期合成条件有限,
每逢片中出现希瑞的变身场景时,

希瑞的配音郑建初便得将咒语喊一遍,
前后60集喊了不下七八十次,
而且每次都要竭力保持一致。

而在开场白中的那一句变身咒语,
是在录制了20多集后,
从中挑出的效果最理想的一版,
只不过我们一般人觉得每次都带感,
听不出什么区别就是了。

郑建初老师真容

你看,这些经典,

总是在你没看到的地方,
做出了你想象不到的努力。
要是用鸡汤来概括就是:
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努力,
就能在别人看得到的地方绽放。